掏出手机,对准墙上的二维码——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病区走廊,患者陈先生的家属添加了肿瘤外科主任成兴华和护士长骆怡清的联系方式。“有问题、有建议,请您与我联系。”正在术后康复的陈先生直言,小小一面墙,化解了病家最担心的“失联”难题,“医护人员肯沟通、有底气,是我们的福气。出院后的饮食、运动,能直接获得治疗团队的指导,也给了病人一个反馈、感谢的平台。”
沿着走廊到深处,从成员们在“头脑风暴”后凝练的“精微治瘤,向阳而生”科室核心理念,到电子科普屏、艺术名画与手写信汇成的留言树洞,一面墙仿佛成为一扇窗。
冰冷的仪器、繁忙的脚步、消毒水的味道……医院的空间,常被赋予严谨甚至略带疏离的底色。但如今,这些墙变“活”了:自2025年3月推出“院科双级文化墙”活动以来,“视觉之美”在胸科医院更被赋予了医学人文的具象。
内容“活”起来,换位思考让科普可更新
6月上旬,肿瘤科“疗愈之廊”正式完工,以绿色、蓝色为基调呈现的内容涵盖该科室自1957年以来三代医务工作者的薪火传承。从护士站分别向左和向右,“技术精微轨”和“人文向阳轨”的双轨道共生设计重构了医疗空间价值。近年来,肿瘤科着重打造毫米级精准手术体系聚富人,“精微四术”技术图谱模块介绍了机器人手术、腔镜手术等微创个性化多学科诊疗方案;而一幅梵高的《麦田里的丝柏树》,以自然与生机传递经典风景画的艺术疗愈功能,呼应着“向阳”的暖意。
一步、一景,成兴华说,肿瘤科往往让人“闻癌色变”,但经过改造,也能成为有温度的治愈场。“这其实是一次‘命题作文’。”他坦言,医疗机构不乏各类评选,但为了科室文化墙“打擂台”,还是首次。
第一步就是换位思考。“如果自己住在病房,在活动受限的范围内,想在走廊上看到哪些信息?”就着患者视角,三大模块很快定下了,“第一,科室团队有哪些人、怎么能联系上医生护士;第二,我要做的治疗包括哪些操作、有什么意义、值不值得;第三,环境优美才能心情舒畅,有利于康复。”最后,视角又回归了——“医生也想得到反馈,单方面输出信息可能有缺失、遗漏,能不能听见病人的体验,帮助我们下一次做得更好?”
从色彩、色调、布局,到材料选用、科内选址,大家也动了一番脑筋。“板材基本都是可移动、可重复利用的,而且治疗技术和科普知识不断更新迭代,所以我们考虑用电子屏幕的形式呈现。”据透露,后续相关“上墙”的内容也将与科室线上平台联动,让患者出院后也能及时获取信息与服务。
形式“活”起来聚富人,医患沟通变得可视化
“其实刚推出活动时,我们还有些忐忑。”党委副书记李超红说,大家忙着开刀、坐诊,这场“自上而下”的评选,能否激活科室积极性?“结果出乎意料,和以前大多由医院统一设计制作的展示墙不同,各科室呈现的风格百花齐放,也成为医护人员自我表达的窗口。”
在心内科,这样的“窗”有两扇:住院病区内以医学科普为主线,针对心血管常见疾病及介入手术,通俗易懂;导管室外,以历史传承为主线,深度梳理科室发展脉络,致敬前辈。值得一提的是,心内科首创“介入耗材实物展示墙”,将抽象的手术器械与耗材直观呈现,拉近医患认知的距离,也让冰冷的术语变得可触、可感、可理解,让科普效果生动倍增。
“临床接诊时我们发现,其实有很多患者和家属不理解手术到底是怎么做的。”心内科副主任韩文正坦言,心内科微创、介入技术多,而手术谈话时,医生总说专业术语。“心脏、血管里放了什么,病人能不能听懂?有一次,我们把支架模型拿来给家属看,效率明显提高。”如今,心内科病区走廊上设置了多个可拆卸的透明亚克力盒,放置着左心耳封堵器、冠状动脉内旋磨头、人工生物瓣膜等耗材,“把机械的纸上谈兵变成站在走廊上的可视化交流,病人能看见射频消融导管的粗细,也就会相信手术创伤确实小,不仅缓解了恐惧,也更利于医患间的互信。”
“其实比起网络信息,我们更愿意相信权威医生面对面说的话。”患者刘先生原本因为冠心病住进病区,但看到文化墙上的肾动脉去神经消融术,特意咨询了韩文正,“韩医生对着墙上的肾动脉血管模型给我解释,让我很快放心下来,愿意通过手术方式解决高血压的老毛病。”
重新粉刷墙面后,韩文正“私心”为科室同仁也留下一块空白,“打算专门展示与健康日相关的科普话题,每到医师节、护士节,我们也能‘自娱自乐’一下。说到底,这是大家每天上班的地方,没想到一些小小的改变,就能得到更强的归属感。”
文化“活”起来,构建医学人文公共空间
如果你对一家医院完全不熟悉,初次来访时,会从哪些细节了解它?
这是院长侯旭敏向医生们发出的提问。“建院68年虽然不长,但一代又一代医护人员更迭,能否还记住初心?科室是如何发展的、有过哪些光辉与波折,老员工能寻找到在这片热土奋斗的痕迹,而新员工也能了解顺着历史脉络,当下应该做些什么。”
如今,在等待时驻足的患者变多了,而各科室间也会“相互拜访”,借鉴新点子。固体的墙,正因此成了柔软的诉说者。韩文正说,就像文化的“集体记忆场”,“挖掘科室历史时,我们才知道著名内科学家黄铭新教授是胸科医院的心内科创始人。虽然他在院的时间不长,但在心内科专业范畴的深刻造诣,也激励鼓舞着科室的后续发展。”
参与感、荣誉感、归属感,是这场评选展示活动的初衷。成兴华谈及梵高的画作时说,“不仅希望让患者得到美的疗愈,也是将手术做成艺术的自我要求与期待。”
其实,文化墙的终极价值就是构建生命对话的公共空间。在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生命之书”纪念墙镌刻着遗体捐献者的手写遗嘱,喻示生命馈赠的重量;在新加坡中央医院,“呼吸之墙”由数千个亚克力立方体组成,随着参观者呼吸节奏变化。“它是多样化的媒介,未来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参与,或许能带来更多关于健康与信任议题的思考,逐步消除最后的隔阂。”党委书记吴锦华说,“并非只为评选视觉之‘美’聚富人,希望每面墙都成为传承的沃土、科普的窗口、温暖的港湾,让方寸之地照见医学之光。”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