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3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回应“俄罗斯黑客疑似入侵美国联邦法院计算机系统”的提问时,一句“我们也很擅长,甚至比他们更擅长黑入系统”的表态,如同一颗投入国际舆论池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这番看似随口的言论,不仅将美俄之间长期暗流涌动的网络对抗推向台前,更折射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深层困境。从斯诺登事件曝光的“棱镜计划”,到针对伊朗核设施的“震网”病毒,美国在网络攻击领域的“技术积累”早已不是秘密。 美国国防部下属的网络司令部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发展出包括133支网络任务部队在内的庞大作战体系,其公开宣称的“前置防御”战略,实质就是将网络攻击的触角延伸至全球各地。而俄罗斯在网络空间的行动同样引人关注,从2016年影响美国大选的邮件门事件,到针对欧洲能源设施的定向攻击,其精准高效的网络作战能力多次引发国际社会警惕。
特朗普的表态之所以引发争议,在于它打破了各国对网络行动“心照不宣”的模糊性。长期以来,国家层面的网络活动往往披着“网络安全”“情报收集”的外衣,即便被曝光也多以“否认”“无法证实”回应。而此次直接承认并宣称“更擅长”,无疑将网络空间的“丛林法则”摆上桌面——在缺乏全球统一监管框架的当下,技术优势即意味着话语权。 这种公开化的网络对抗,正在对全球数字基础设施安全构成严峻挑战。美国联邦法院系统存储着海量司法数据,一旦遭遇入侵可能危及司法公正;而能源、金融等关键领域的网络安全事件,更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据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统计,2024年全球国家支持的网络攻击事件同比增长37%,其中针对政府机构和关键基础设施的攻击占比达62%。
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络博弈,国际社会的应对却显得力不从心。联合国《从国际安全角度看信息和电信领域的发展》决议虽多次强调“禁止使用武力攻击关键网络基础设施”,但由于缺乏强制约束力和明确界定标准,实际效果有限。 美俄作为网络技术大国,既未加入《网络犯罪公约》等多边协议纪源优配,也未建立常态化的网络危机管控机制,使得局部网络摩擦升级的风险持续存在。特朗普提及“可能在阿拉斯加与普京会面时提起此事”,为这场风波增添了更多变数。是将网络攻击作为谈判筹码,还是试图建立某种“网络行为准则”?无论结果如何,这一插曲都已清晰表明:网络空间的竞争,早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之一。而对于更多技术实力较弱的国家而言,如何在美俄等国的网络角力中守护自身数字主权,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课题。当“黑入系统”的能力被当作国家实力的炫耀资本,全球网络空间的信任基石正遭受侵蚀。构建真正公平、安全的数字秩序,或许需要从摒弃“技术优越论”开始——毕竟,在互联互通的时代,没有任何国家能在网络安全的“孤岛”中独善其身。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